3月3日
《金融時報》刊發題為
《到<狂飆>中的老街喝杯早茶》的報道
關注臺山用活文化資源實現高質量發展
全文如下
↓↓↓
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
一千年來,蘇軾被貶謫嶺南時所作的這句詩,引發過歷朝歷代人對嶺南生活的無限遐想。
前不久,電視劇《狂飆》又帶火了這片神奇的土地。片中的京海市,街頭密布著滿是歲月痕跡的建筑,街頭小館子飄蕩著人間煙火,誘人的腸粉,綠樹成蔭且四季常青的街景……《狂飆》主要取景地是廣東江門市和臺山市。江門是廣東省的地級市,臺山是江門市的代管縣級市。目前,江門市下轄蓬江區、江海區、新會區3個區,代管臺山市、開平市、鶴山市、恩平市4個縣級市。
臺城歷史文化街區(甄永光攝)
其實,火爆全國的影視作品到此取景創作,早已不是第一次。在影片《讓子彈飛》中,這里的開平碉樓就曾令全球影迷驚羨。
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這是臺山,乃至整個江門市給人最深刻的印象。這里有著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古村落,國家森林公園圭峰山,上下川島,“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赤坎古鎮,古勞水鄉……
1月28日,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省委書記黃坤明說,廣東曾以“敢為天下先”的擔當“殺出一條血路”,率先改革開放,率先創辦經濟特區,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完成了從經濟相對落后農業省份到全國第一經濟大省的驚人跨越。
如今,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很多地方都在尋找適合各地實情的高質量發展路徑。江門、臺山等地對文化資源的深度保護與活化利用,正在為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另一種可能性。
另一種珍貴的資源
1279年,南宋政權的祥興二年,也是蒙元政權的至元十六年,在位于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里的崖門鎮,爆發了著名的崖山海戰,經此一役,南宋軍隊全軍覆沒,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十萬軍民跳海殉國。由此,這片土地就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深深契合,多元文化相互交融,與歷史血脈一脈相承。清代前期,廣東是全國僅有的對外通商口岸,這里就是放眼望世界的“前線”;清代晚期,大量華僑由此出海,造就了獨特的僑鄉文化。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憑借三來一補,GDP長期位于全國首位,曾吸引大量外資來到廣東投資建廠。
數十年后的今天,嶺南大地吸引全國乃至全球目光的,已不再是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和低廉的土地價格。此時,獨特的自然與人文景觀,老街古建、碉樓、陳皮、腸粉、燒鵝……正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全國和全球人們的目光。
在《狂飆》劇中,高啟強與滿頭白發的安欣隔著鐵窗提到的“舊廠街”,是當地的一條特色老街。老街的建筑風格大部分是騎樓。騎樓是一種商住兩用建筑,一樓會留出一部分作為公共人行道,可以遮陽,下雨時還可供行人通行避雨。三五好友一起,從騎樓下經過,在街邊來碟腸粉,或是悠閑地泡上一壺陳皮普洱——煙火蒸騰,茶香四溢,這就是當地人最尋常的生活方式。
臺城歷史文化街區(甄永光攝)
為什么選擇這里作為拍攝地?《狂飆》導演徐紀周表示自己“從南到北走了一遍,發現江門的建筑、老宅子都很有特點。在這座華僑城市里,很多海外華僑回到這邊養老”。
用臺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羅棠波的話說,這里看得見山、望得到海、品得到文化,這里被譽為“全世界華人尋找鄉愁的勝地”,是深厚的僑鄉文化遺產和優美的自然風光吸引了眾多影視藝術創作者前來取景。
說起這里獨特的文化資源稟賦,羅棠波如數家珍,他說,臺山的自然風光有上川島飛沙灘、下川島王府洲、海角灣、黑沙灣、浪琴灣、那琴半島地質海洋公園、北峰山國家森林公園等;人文景觀有梅家大院、翁家樓、廟邊學校、上澤墟、胥山紀念堂、臺城歷史文化街區等;而美食更數不勝數,青蟹、鮮蠔、琵琶蝦等水產豐富,當地人用當地食材烹飪的黃鱔飯、五味鵝、冬蓉月餅等香飄千里。
臺山青蟹 李志棟攝
羅棠波告訴《金融時報》記者,正是特有地理位置和歷史發展,造就了眾多具有開拓、創新、自強、奮發精神的杰出人物:有香港著名實業家和慈善家伍舜德、中國民主促進會創建人之一雷潔瓊,有愛在故鄉、善事多為的慈善家李伯榮、黃炳禮,實業家劉炳光、陳策文、鄧樹椿、黃浩川、黃道益,有巴布亞新幾內亞國前總理陳仲民……他們都從這里走出。
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正成為支持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另一種獨特且珍貴的資源。
金融遺產的溫暖記憶
長堤歷史文化街區是《狂飆》的取景地之一,位于江門蓬江河畔,全長0.8千米,是江門市老商業區和歷史街區。沿街建成的騎樓形成了獨特的“僑味”風格。由于并沒有經過大規模翻新,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了懷舊的韻味。
與老街騎樓相似的,還有開平碉樓景觀。開平碉樓是中國鄉土建筑的一個特殊類型,由華僑回鄉修建,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筑藝術于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筑。各式碉樓千姿百態,中西合璧綿延百里,蔚為壯觀。開平碉樓融匯了世界各國建筑不同特點,與本土建筑藝術成就“萬國建筑大典”。2007年6月,開平碉樓與村落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黃坤明在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講話說,是先賢先輩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造就了今天的廣東。這其中,有一代代敢闖敢試的廣東人下南洋、渡重洋,在異國他鄉開辟了新天地,也厚植了廣東“僑”的優勢。
正是一代代華僑出海謀生,艱苦創業并回鄉建設,在這片嶺南大地形成了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
“火船始過七洋洲,回頭不見俺家鄉,是好是劫全憑命,未知何時能回還”一段歌謠,記載著出海華僑的艱辛。清末以來,一代代華僑從此出海,下南洋討生活,路途遙遠、創業艱難。僑批,就是全球華僑對那段辛酸歲月的集體記憶。異域生活中,他們省吃儉用,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給遠在千里的國內,寄給家中的妻兒老小。僑批,集匯款、家書功能于一體的信件,是一種信、匯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充斥了對故鄉的眷戀、對親人的不舍。
作為中國最大的僑鄉之一,僅臺山市就有180多萬的臺山籍華人華僑分布在110多個國家和地區。臺山僑批數量多、歷史跨度長、覆蓋范圍廣、內容豐富,在世界記憶遺產保護中具有獨特且重要的地位。
保護、傳承好這批帶著幾代人體溫的金融遺產,成了當地文保工作的重點。羅棠波對《金融時報》記者介紹說,他們已經開展了一系列措施,保護傳承僑批文化:他們打造了傳播展示窗口,收集有代表性的僑批(銀信)大約450封,并分648片瓷磚在??诓褐谱鞒?0條銀信柱進行展示;建成臺山銀信博物館,打造僑批文化地標。同時,他們強化檔案征集力度,進一步完善僑批的檔案征集機制,加強與持有僑批的華僑家族、海外社團、歸僑、僑眷溝通聯系,多方尋訪征集僑批檔案;此外,他們還與僑批民間收藏者合作,以暫存、托管方式收集僑批檔案,共同保護利用。設立專業研究機構,由文廣旅體部門牽頭成立了“臺山市僑批(銀信)文化保護活化研究學會”,將僑批民間藏家、研究者、文博領域專業研究人員吸納進來,統籌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僑批文化的研究交流。
海外華僑心系故土,也造就了深厚的金融歷史。僅在臺山市,抗日戰爭爆發前,金銀鋪就遍布臺城各主要街道。西寧市中和街、南昌街、北盛街,金銀鋪林立,成為臺城的“金融街”??箲饎倮?,至1946年,共發展到160多家。在近現代歷史上,先后有香港廣東銀行臺山分行、廣州興中商業儲蓄銀行臺山分行、廣州五華實業信托銀行臺山分行、臺山南中銀行等19家公營及私營銀行在此開設,其中,有14家銀行集中在臺西路、縣前路和西濠路,臺城臺西路有“臺山銀行街”之譽。
鮮活的文化風貌
在全球范圍內,文化資源的破壞,有些是因經濟開發所致,有些則是過度保護,破壞了原有的文化生態。而在臺山,乃至整個江門市,人們在老街上繼續著數百年來的生活,烹飪腸粉和燒鵝的熱氣如數百年前一樣,繚繞在雕梁畫棟花磚彩繪之間,就連幾歲的孩童都能講出一段華僑與僑批的故事……人們看到了活態且自然的文化風貌,這其中有什么秘籍?
羅棠波對《金融時報》記者說,為保護發掘并宣傳利用好文化資源,他們進行了文化遺產資源普查。相繼開展了僑居建筑、不可移動文物、文化遺產等專項普查,編制了《臺山市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及《臺山市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總體規劃》;建設文化遺產展示平臺。臺山市華僑文化博物館、廣東臺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臺山銀信博物館、臺山市南洋歸僑文化博物館、臺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展館相繼建成開放。此外,加大文化產品供給,推動文創產品發展,多款以《溽城春曉圖》《新寧縣圖經》等臺山歷史元素為題材的文創產品相繼面世。
在妥善保護的基礎上,為促進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他們還提出了“一龍頭兩廊道八品牌”的思路,致力于把臺山打造成為景城“共建、共融、共享、共興”的全域旅游城市。
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
細心的觀眾都記得,《狂飆》中的京海,依山傍水,環境宜人,這也正是江門和臺山的真實寫照。
1933年,巴金先生游覽江門后寫下散文《鳥的天堂》。這篇散文被多次選進語文教材。文中寫道:“起初周圍是靜寂的。后來忽然起了一聲鳥叫。我們把手一拍,便看見一只大鳥飛了起來。接著又看見第二只,第三只。我們繼續拍掌,樹上就變得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p>
鮮為人知的是,臺山是中國排球之鄉,周恩來總理就曾說“中國排球半臺山”,可見排球文化與當地的密切淵源。
除了雄偉的碉樓,溫暖的僑批,江門、臺山還有為數眾多的自然與文化資源有待發掘。如何將這些資源的優勢很好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優勢,如何進一步挖掘、包裝、利用、推廣?這一系列問題擺在人們面前。
羅棠波說,未來,他們一是加大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力度,進一步深入挖掘歷史文化遺產,探討文化遺產保護與文旅融合開發新模式,打造更多具有華僑文化特色的精品旅游線路和僑鄉文化小鎮。二是進一步完善僑鄉文化的展示平臺,加快推動現有文博場館的提質升檔,繼續深挖文化資源內涵,加快推動臺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展館和排球文化博物館的建設進度,為市民群眾提供多元的文化展示窗口。三是繼續豐富文化產品供給,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完成文藝下鄉、免費公益藝術培訓等惠民活動;圍繞黨的二十大,謀劃創作一批高質量的文藝精品和舉辦多場特色展覽活動;鼓勵社會各界積極開發創作文創產品,通過活化利用傳承僑鄉文化。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知識產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 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知識產權等問題, 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65827郵件:tssxzzx@jiangmen.gov.cn